掃地機器人品牌百家爭鳴,從美國的iRobot、韓國LG、日本Panasonic到中國的小米一家家前仆後繼投入市場,但台灣有家松騰早在2002年就投入,曾是世界第二大,老闆燕成祥秉持「省才是賺」哲學,將成本降到最低、以一台不到對手1/20價格的平價機搶佔市場。
默默無名的小蝦米跟大鯨魚拚搏,背後卻是台灣小企業死命轉型求生的故事。松騰原是美國Honeywell空氣清淨機的代工廠,但大客戶一次抽單,為求生存他只好轉向研發掃地機器人。
「7成營收一下沒了,沒時間喪氣,要趕快找下一個目標,不然就要餓死啦。」燕成祥回憶:「那時飲水機50台的單我都接啊」長期合作的軟體工程師毛遂自薦能寫掃地機器人程式,只要松騰會設計硬體,就能做出掃地機器人。
「要活下來,我就要做出來。」當時掃地機器人市場還不成熟,瑞典伊萊克斯2001年剛成功產品化,隔年iRobot也量產,但由於不滿一年的產品不須公布專利,燕成祥當時只能靠猜想繞過專利。
他花半年開發新產品,2003年底研發出第一台掃地機器人,卻沒想到iRobot同時公布專利佈局,松騰的紅外線感測正好踩中iRobot已申請的專利,燕成祥只好把投入上千萬元的模具、成品丟掉,從頭再來。
「繞過專利不難,但我要用便宜的技術繞過專利才是挑戰。」燕成祥說。掃地機器人核心技術之一是感應障礙物,iRobot的超音波偵測器光成本就要10美元。燕成祥卻用廁所飄香器的紅外線感應器,成本只要對手的1/4。
格外重視成本是因為出身不富裕,父親是基層警察,燕成祥是六個兄弟姊妹的大哥。「我退伍時,父親正要退休,我急著找工作,因為要付弟妹的學費。」他2年換了5個公司,想靠跳槽加薪。
燕成祥討厭任何靠運氣的事,包括股票與賭博,他看多了今日峰頂明日谷底的賭徒人生。他的外公曾十分富有,擁有多筆房產田地。「我小學時說要回花蓮看他,他笑咪咪拿機票錢給我。」但舅舅欠下大筆賭債,子債父償,到燕成祥高中時,外公已從鉅富變成赤貧,偶爾還會背著人問外孫:「能不能拿點錢給我?」
「會省比會賣重要。」燕成祥一向用現金採買零配件,至少便宜3成,再以量制價,讓成本下降:「我太太叫我Jason,因為我太『節省』,常常她都受不了。」
對手機器人要價近新台幣萬元,松騰最便宜的掃地機器人還不到台幣1千元。燕成祥除了銷售自有品牌機器人,同時賣IC板、感測器、更為知名大廠牌代工機器人,他就像四處趴趴走的掃地機器人,總要掃盡任何角落才甘心。
參考資料
http://www.nextmag.com.tw/realtimenews/news/311672
留言列表